对于重庆南开两江中学初一的学生而言,这个暑假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因为他们有一项特殊的任务——探寻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查阅资料、确定调研地,到规划路线、实地走访,再到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文创产品,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了解非遗的精髓,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木版上的精湛技艺
在梁平实验小学的全国唯一的儿童年画展览馆,梁平木版画市级非遗传承人莫绍萍老师为来自南开两江中学的同学们细致地介绍梁平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内容。“梁平木版年画之所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因为画面的审美价值,更因其复杂的制作工序。蒸纸、拖胶、刷泥、套印……近30道制作工序,颜料通过植物矿物熬制而成,雕版套印必须层层上色” ,莫老师说,“英雄无颈,美人无肩,樱桃小嘴,手指开脸,这是梁平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
一色一版,线条粗细匀齐;层次分明,人物夸张变形;动静相宜,造型古朴粗犷。红配绿,嫩笃笃;红配黄,喜洋洋。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走进历史的深处,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细节,去触摸民间的智慧。
脸谱中的喜怒哀乐
在川剧博物馆,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接触川剧服装、道具,了解了川剧的绝技绝活、四功五法、川剧的传承与发展。吐火、变脸、顶灯,在精彩的川剧表演中,大家更是感受到这种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剧种的独特魅力,感受着川剧阳春白雪的高洁和下里巴人的淳朴。
变脸是川剧中的绝活,一直以来都很神秘。川剧演出中,人物的脸谱会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等特技。同学们也在画脸谱的活动中感受戏中的喜怒哀乐。
夏日里的清凉浪漫
荣昌夏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在荣昌夏布体验馆,同学们了解了夏布的发展历史、织造过程、扎染技艺以及夏布画创作技法。
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娟。在历经整整12道工序,才呈现出这块独具中国特色和地方风格的“中国草编织的华夏布”。在经纬交织下,同学们制作着夏布文创作品,在田野方寸之间寻觅古老的记忆与传承。
高温后的美丽蜕变
有着“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之美誉的荣昌陶,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时期闻名于世,建国后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11年荣昌陶器制作、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安陶小镇,同学们观陶之熠熠生辉之形,闻陶之清脆悦耳之声,感受着荣昌陶装饰大方质朴而富于变化的艺术魅力。
在荣昌陶博物馆和安陶小镇,大家感受这跨越千年的陶艺文明。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学习不只发生在教室里。暑假是学生发展个性,为生命赋能的最好时机。这个假期,更多的南开两江学子选择走出书房和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关心文化传承,担起青年使命。
“利用暑假带学生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参加研学的王会敏老师如是说。过去几年,南开两江中学语文教研组积极探寻科学的作业设计,近十位老师的作品获市区级精品作业设计,“探寻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一项。